2
华图事业单位 | 2025-09-26
分享
一、单选题
1.()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A.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人民幸福安康
B.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C.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人民幸福安康
D.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政治知识。
第二步,2024年6月16日,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章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D选项。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以下观点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是:
A.旧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物质的辩证运动
B.旧唯物主义将物质世界看作是静止不变的,缺乏对实践的重视
C.旧唯物主义过分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物质的第一性
D.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可知的,无法通过实践得到科学认识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第二步,A项:旧唯物主义的特性决定其不会强调物质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积极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是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这种理解方式使得它忽视了物质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缺陷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单纯忽视物质的辩证运动,而是整体上以一种片面、静止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所以A项错误。
B项:旧唯物主义秉持直观、消极、机械的认知方式,将物质世界视为静止不变的。它仅仅从客观层面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把物质当作孤立、静止的存在,没有看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同时,旧唯物主义严重缺乏对实践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之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突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这正是对旧唯物主义缺陷的批判与纠正。所以B项正确。
C项:旧唯物主义由于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且,旧唯物主义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明确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非忽视物质的第一性。所以C项错误。
D项: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认识物质世界。然而,其局限在于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机械的层面,没有深入认识到物质的辩证运动以及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3.当社会上某种商品供给量增加并超过市场需求时,价格会开始下降,生产者为保证一定的利润,不得不努力降低成本或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量。这主要体现了价格机制的:
A.传递信息功能
B.合理配置资源功能
C.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展开竞争功能
D.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功能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微观经济知识。
第二步,A项:价格机制的传递信息功能,本质上是价格作为一种信号,将市场中商品的供求状况告知生产者与消费者。比如在一般市场环境下,价格上升表明供不应求,价格下降意味着供过于求。在本题情境里,虽价格下降传递了供给大于需求这一信息,但题干重点并非单纯强调信息传递,而是生产者基于此信息所做出的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等实际行动,所以并非传递信息功能的体现。A项错误。
B项:价格机制的合理配置资源功能,是指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资源会从效益低的地方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以此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当某行业产品价格高、利润大时,资源就会向该行业汇聚。然而本题题干中,并没有明显体现出资源在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主要围绕生产者自身生产策略的调整,所以不是合理配置资源功能的体现。B项错误。
C项:价格机制的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展开竞争功能,是市场经济中极为关键的部分。价格的波动会激励生产者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本题中,由于商品供给量增加致使价格下降,生产者为保障利润,积极采取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等措施,这完全符合价格机制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展开竞争功能的内涵,是该功能的典型体现。C项正确。
D项:价格机制的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是指价格的变动会对生产者、消费者等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收入水平高低产生影响。比如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增加农民收入。但本题题干主要聚焦于生产者面对价格下降时在生产方面的应对举措,并未涉及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相关内容。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之一,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多方面重要作用。从定义上看,它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机制。其原理在于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论上,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在影响方式上,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价格下降则刺激需求、抑制供给。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机制无处不在,影响着各个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4.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变”,下列各项事变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皖南事变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①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当时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后,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抵抗。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②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该事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中国军队,随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这是日本企图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④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围袭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新四军虽英勇奋战,但因众寡悬殊等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这反映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间复杂的矛盾与斗争。故③②①④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这些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九一八事变开启了日本侵华的罪恶篇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卢沟桥事变使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全面燃起;皖南事变则凸显了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复杂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波澜壮阔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关于公共行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B.机构设置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
C.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D.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管理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B项:公共行政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开展公共行政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推动公共利益最大化。机构设置固然是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一环,它为公共行政活动提供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支持,但它仅仅是达成公共行政目标的一种手段。不能将手段与核心内容相混淆,不能认为机构设置满足了要求就等同于抓住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其核心始终是围绕公共利益的实现。B项错误,当选。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公共行政活动围绕着一定的对象展开,这个对象就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不是针对某一个体,而是关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广泛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像教育、医疗、交通等;还具有复杂性,涉及不同利益群体和多种因素的交织。公共行政正是针对这些社会公共事务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所以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A项正确,排除。
C项: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占据关键地位。从公共行政活动的起始阶段,就需要考虑如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确保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这是行政效率在起点阶段的体现。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行政效率在落脚点的体现。它贯穿于公共行政活动的始终,是衡量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C项正确,排除。
D项:公共行政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社会成员有着各种各样的共同需求,如安全的生活环境、公平的社会秩序、优质的公共服务等。公共行政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调配资源、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等方式,来满足这些公共需要,推动公共利益的达成,这是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D项正确,排除。
二、多选题
6.在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阀分化为:
A.段祺瑞的皖系
B.张作霖的奉系
C.李宗仁的桂系
D.曹锟、吴佩孚的直系
【答案】A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
第二步,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袁世凯死后(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吴佩孚、曹锟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C项: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C项错误。
7.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准,下列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A.废纸
B.塑料
C.玻璃
D.布料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垃圾分类知识。
第二步,A项:废纸是一种常见的可回收物,涵盖了各类纸张制品,如书写纸、印刷纸等。废纸的纤维结构在回收过程中可被重新打散和重组。回收时,先将废纸收集起来,经过筛选去除杂质,然后通过制浆等工艺,把纤维重新制成纸浆,进而生产出新的纸张产品。这一过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所以废纸属于可回收垃圾。A项正确。
B项:塑料在现代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其种类繁多。可回收的塑料主要基于其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在回收过程中,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塑料进行分类,因为不同塑料的熔点、硬度等性质不同。然后通过加热、重塑等工艺,将废弃塑料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可用于制造新的塑料制品,如塑料容器、塑料管材等,从而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所以塑料属于可回收垃圾。B项正确。
C项:玻璃是由多种无机矿物制成的。玻璃的可回收性源于其化学稳定性和高温可熔性。废弃玻璃被回收后,会被送到专门的玻璃加工厂。在那里,玻璃被破碎成小块,然后投入熔炉中重新熔化,经过成型等工序,制成新的玻璃制品,像玻璃瓶、玻璃碗等,这充分体现了玻璃的可回收利用价值,所以玻璃属于可回收垃圾。C项正确。
D项:布料是由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纺织而成。其可回收利用是基于纤维的可再加工性。废旧布料回收后,可通过纤维分离、清洗、重新纺织等工序,制成新的纺织品,如再生布料用于制作衣服、布袋等,或者作为填充物用于抱枕、床垫等产品,减少了对新纤维原料的需求,所以布料属于可回收垃圾。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8.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主体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司法部
【答案】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国家机构知识。
第二步,A项:根据2018年版《宪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包括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不负责进行司法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责在于立法和重大事项的决策。A项错误。
B项:根据2019年版《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对属于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司法解释对检察工作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明确说明,以保障法律在检察环节的正确实施。B项正确。
C项:根据2019年版《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属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在审判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法律适用问题,通过司法解释可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一致性。C项正确。
D项:司法部是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主要负责拟订司法行政工作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指导、监督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场所的管理工作等多项职责,并不具备进行司法解释的权力。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C选项。
三、判断题
9.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无需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文规范知识。
第二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正常的行文秩序和工作流程。若特殊情况越级行文却不抄送被越过的机关,会导致被越过的机关无法及时知晓相关公文内容,不利于其对工作的整体把控和协调,可能会引发工作衔接不畅、信息传递不完整等问题。比如在一些紧急且涉及多部门的工作中,如果越级行文不抄送被越过机关,被越过机关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按照常规流程推进工作,从而与越级行文所推动的工作产生冲突或脱节。因此,“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无需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这一表述是错误的。此外,抄送被越过的机关也是为了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完整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工作失误。例如,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上级机关直接下达指令给下级单位时,如果不抄送中间层级的机关,中间层级的机关将无法及时了解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这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因此,抄送被越过的机关不仅是程序上的要求,更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因此,本题错误。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知识。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的法律。它主要规范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法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虽然重要,但与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有着本质区别。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具有根本性、最高性等特征,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因此,题干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本题错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