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图事业单位 | 2025-11-04
分享
一、单选题
1.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关于二十四节气中某一节气的诗歌,这一节气是:
A.处暑
B.清明
C.芒种
D.白露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步,A项:诗中“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描绘出在处暑时老鹰开始大量捕杀鸟类,“白藏”一词也暗示秋季渐深。“气收禾黍熟”体现了处暑时节农作物成熟的景象。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2 — 24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农作物进入收获期,这些都与诗中描述相符。A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清明是春季节气(4月4-6日),主要特征为气温回升、春雨绵绵、草木萌发、祭扫踏青。诗中“白藏深”(秋深)、“叶下”(落叶)、“禾黍熟”(谷物成熟)、“草虫吟”(秋虫鸣叫)均为秋季景象,与清明春景完全不符。B项错误。
C项:芒种是夏季节气(6月5-7日),主要特征为麦收、稻播、农忙、梅雨天气。诗中“天高不见心”(秋高气爽)、“气收”(天气收敛凉爽)、“禾黍熟”(秋季丰收)等与芒种的炎热、潮湿、农忙氛围矛盾。C项错误。
D项:白露是秋季节气(9月7-9日),虽也有“天高气爽、草虫鸣叫”等特点,但白露的核心标志是“露水凝结”,诗中未提及。D项错误。
2.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自然景观出现较大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答案】C
3. 我国资源分布广泛,却又相对集中,下列资源调配措施不合理的是: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
C.南煤北运
D.西电东送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C项: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特征。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煤炭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煤炭产业。而南方地区煤炭资源相对稀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煤炭的需求却较大。基于这种资源分布与需求状况,合理的应该是将北方丰富的煤炭运往南方,即“北煤南运”,“南煤北运”违背了资源分布规律和实际需求,是不合理的资源调配措施。C项错误,当选。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其东线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输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中线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沿线城市。我国南方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大,北方降水少且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优化了水资源空间配置,极大缓解了北方缺水状况,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所以该项是合理的资源调配措施,A项正确,排除。
B项:西气东输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储量丰富,然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能源消费量较小;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清洁能源需求旺盛,但本地天然气资源匮乏。该工程通过铺设管道,将西部的天然气输送到东部,既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西部地区发展,又满足了东部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改善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因此是合理的资源调配举措,B项正确,排除。
D项:西电东送工程构建了北、中、南三条通道。北部通道将黄河上游水电以及内蒙古西部、陕北等地的坑口火电送往华北电网;中部通道把三峡和金沙江干流中游水电输往华东电网;南部通道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水电及云南、贵州的火电送往广东。西部地区水能、煤炭等能源资源富集,具备大规模开发电力的条件,而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迅猛。西电东送实现了能源资源在东西部之间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所以该项是合理的资源调配措施,D项正确,排除。
我国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这种空间上的差异促使了一系列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南水北调构建了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有效改善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西气东输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了东西部经济交流;西电东送形成的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对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这些工程对保障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4.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它可以导致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农作物死亡。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和雕像,特别是那些由石灰石和大理石制成的建筑物和雕像。此外,酸雨还会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关于酸雨说法错误的:
A.降水酸碱度 (pH 值) 小于5.6 的大气降水
B.酸雨和酸雨区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
C.包含雨、雪、雾等
D.酸雨由氮气和氨气化合物所致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中的酸雨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酸雨的形成主要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会转化为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水落到地面时,就形成了酸雨。氮气作为大气的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会参与酸雨的形成过程。氨气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但它并不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中和部分酸性物质。所以该项说法错误,D项错误,当选。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酸雨被定义为降水酸碱度(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正常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会形成碳酸,使得正常降水的pH值约为5.6 。当大气中存在诸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时,它们会与水发生反应形成更强的酸,进而导致降水的pH值小于5.6,这就是酸雨。该项准确阐述了酸雨的定义。A项正确,排除。
B项:在对酸雨和酸雨区等级进行划分时,主要依据的就是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降水pH值直观地反映了降水的酸性程度,比如pH值越低,酸性越强。而酸雨频率体现了酸雨发生的频繁程度,二者综合起来能较为全面地衡量一个地区酸雨的严重程度和分布情况。不同的pH值区间对应不同等级的酸雨区,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准确评估酸雨对不同区域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
C项:酸雨所涵盖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雨,还包含雪、雾等多种形式的降水。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会随着水汽以不同形式降落到地面。例如在寒冷天气,酸性物质会附着在雪花上形成酸性雪;在湿度较大且温度适宜时,会形成酸性雾。这些不同形式的酸性降水都会对环境产生类似酸雨的危害,所以酸雨包含多种降水形式。C项正确,排除。
5.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 ),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直径,甚至更远。它们含有大量的等离子体物质、产生的激波可以驱动数目众多的高能粒子、内部拥有十分复杂的磁场结构,它们可以对地球的磁层产生十分剧烈的影响。
A.日冕层
B.离子层
C.光球层
D.色球层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天文知识。
第二步,日冕层作为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位置处于色球层之上。它在空间范围上表现极为突出,能够延伸到几个太阳直径甚至更远之处。其组成以大量的等离子体物质为主,这些等离子体物质在高温等条件下,会产生激波,进而驱动众多高能粒子。日冕层内部磁场结构十分复杂,这种复杂磁场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能对地球磁层产生剧烈影响,像引发地磁暴等现象。A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离子层并不属于太阳大气范畴,而是地球大气层中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它主要由电离的气体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反射无线电波,以此助力无线电通信,和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毫无关系。B项错误,排除。
C项:光球层处于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是我们借助望远镜可直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部分。该层温度约6000摄氏度,呈现出太阳黑子和光斑等现象。但它不具备延伸到几个太阳直径的特点,也不存在大量能对地球磁层产生影响的高能粒子。C项错误,排除。
D项:色球层处于太阳大气的中间位置,在光球层之上、日冕层之下。其主要特征是呈现红色的氢辐射,温度高于光球层却远低于日冕层。它无法延伸到几个太阳直径的距离,对地球磁层也不会产生像日冕层那样剧烈的影响。D项错误,排除。
二、多选题
6. 下列关于中国星的命名说法正确的是:
A.地名:北京星 、上海星、江苏星
B.古代名人:张衡星、祖冲之星、老子星
C.事件:神舟星、奥运志愿者星、北京奥运星
D.现代科学家:李四光星、吴健雄星、叶叔华星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知识。
第二步,A项: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等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中心,地处长江入海口;江苏是东部沿海经济强省。以北京星、上海星、江苏星等命名,是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与天文学相结合,是对这些地区重要地位的一种特殊纪念与标识,体现了天文学对地域特色的关注。A项正确。
B项:张衡在天文学上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对天文观测和地震研究贡献巨大;祖冲之在数学上精确计算圆周率,在天文学上编制《大明历》;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以张衡星、祖冲之星、老子星等命名小行星,是对古代这些杰出人物在各自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铭记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B项正确。
C项: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北京奥运会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奥运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为其增添光彩。神舟星、奥运志愿者星、北京奥运星等命名,生动记录了中国在航天、体育等领域的辉煌时刻,是对这些重大事件和活动的永久性纪念,彰显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就。C项正确。
D项: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为中国地质勘探和石油开发奠定基础;吴健雄在核物理实验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叶叔华在天文时间、地球自转等研究成果突出。以李四光星、吴健雄星、叶叔华星等命名,是对现代科学家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杰出贡献的认可与褒奖,激励着后来者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D选项
7. 南繁是指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物种资源,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质鉴定和种子生产等活动,选在海南的原因:
A.海南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
B.南繁极大地缩短了我国农作物育种周期
C.海南省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
D.提高新品种的竞争力和覆盖规模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步:A项:海南地处我国南端,位于热带地区。其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涵盖了多样的生物种类,从各类热带植物到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农作物品种选育提供了广泛的基因库。土壤肥沃且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农作物生长需求,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了农作物生长繁育过程中的水分供应。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南繁活动中的亲本繁育、种质鉴定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所以A项正确。
B项:海南气候独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暖热湿润,热量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短。在其他地区可能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或两季的农作物,在海南可以实现一年多熟。比如一些农作物品种在这里可以更快地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科研人员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观察到农作物的生长特性、遗传性状等,从而加速新品种的选育,极大地缩短了我国农作物育种周期,故B项正确。
C项:海南省位于我国南海海域,是我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独特。低纬度位置使其全年接受太阳辐射量多,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季平均气温也较高,基本无霜冻现象。这种光热条件为农作物全年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无论是喜温作物还是对光照时长有要求的作物都能在此良好生长。而且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与大陆其他地区有一定地理隔离,能有效减少外界病虫害传入,保障了南繁活动中种质资源的安全性,所以C项正确 。
D项:在海南开展南繁活动,利用当地优越条件培育出的新品种,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比如对高温、高湿等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些优良品种推广后,能够扩大种植范围,提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覆盖规模,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所以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南繁是充分利用海南自然地理优势开展的农业科研活动。它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极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南繁能快速培育出符合不同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推动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化迈进,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8.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下列关于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发生泥石流时,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可以攀爬到树上躲避
B.泥石流有时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C.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D.泥石流通常爆发突然、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而破坏性极大
【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知识。
第二步,A项: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逃生(如山坡、山脊),避免停留在低洼处或河谷、沟底。泥石流携带的石块、树木等杂物冲击力极强,树木可能被冲倒或折断,攀树无法保障安全,且可能因泥石流引发的洪水被困,故该做法错误。A项错误。
B项:泥石流发生时,大量的泥沙、石块等物质会随着水流一起流动,当这些物质在河道中堆积时,就可能会淤塞河道。河道被淤塞后,水流不畅,会阻断航运,同时上游的水位会不断升高,从而引发水灾。B项正确。
C项: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是与季节性相叠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C项正确。
D项: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CD选项。
三、判断题
9. 珠江发源于内蒙高原乌蒙山,系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人均径流量全国第一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知识。
第二步,珠江的发源地有着明确且准确的地理位置,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的马雄山,并非题干中所说的内蒙高原乌蒙山。在全国江河水系中,珠江的年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而且,关于人均径流量全国第一这一说法也缺乏准确依据。所以,题干中关于珠江发源地以及在全国江河水系中排名的表述存在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珠江流域面积广阔,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多个省区。它对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航运方面,珠江为内河航运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和贸易往来;在水电开发上,其丰富的水能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为区域提供了能源支持;在灌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更是凭借珠江的水运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0. 我国气温的年变化幅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加大,如华南地区的年变化幅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大。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步,题干关键部分为“我国气温的年变化幅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加大”以及“华南地区的年变化幅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首先来剖析气温年变化幅度,它是衡量一个地区气温在一年中波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得出。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差异显著。华南地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大致位于北纬 20°到 25°之间,主要为亚热带、热带气候。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年变化相对较小,且受海洋影响大,海洋的调节作用使得冬季气温不至于过低,夏季气温也不会过高,所以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大致在北纬 25°到 35°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较于华南地区,其纬度稍高,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相对更明显,气温会有所降低;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温较高。同时,该地区距离海洋相对华南地区稍远,大陆性特征相对更突出一些,这就导致其气温年变化幅度比华南地区大。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我国气温年变化幅度并非单纯由纬度决定。地形方面,像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气温下降也快,气温日变化大但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在一些盆地地形,如四川盆地,周围山脉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热量不易散发,气温较高,气温年变化幅度也有其独特性。海陆位置上,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幅度小,内陆地区受大陆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幅度大。大气环流也会影响气温年变化幅度,不同的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会使气温产生不同变化。所以不能简单认定我国气温年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加而加大,华南地区年变化幅度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结论: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气温年变化幅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气候的稳定性和季节差异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远离海洋,气温年变化幅度大;而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气温年变化幅度小。在我国,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复杂多样的气温年变化幅度特征,这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