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互联网 | 2013-07-11
分享
在卡夫卡的小说《地洞》中,一只奇异的小动物想建造一座“要多安全有多安全”的地下防御工事。它每天都努力完善地洞结构,希望用多年的辛劳换来一处永远安全的藏身之地。然而,由于地洞入口仅用薄薄的苔藓遮蔽,很容易被攻破。苦心经营的据点面临着各种危险。
地洞一触即溃的入口强化了小动物的防卫意识,无法拥有的绝对安全促使它时刻保持警戒。因为,一旦它懈怠下来,就会面临更大的危险。因此,唯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安全。
卡夫卡笔下的《地洞》,揭示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要想安全最大化,就得放弃对绝对安全的追求。完美无缺的保护可能招致疏忽。生命永远不可能从各种意外中脱身。生存本来就意味着接受各种变化的挑战,面对不可避免的损失。
卡夫卡曾在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非常清楚确保安全需要工人持续的警觉。正如他经常向咨询委员会汇报的那样,工厂的机器应该是安全的,但也不能过于安全,否则工人们便不再谨慎。少许的危险性可以提高警觉。持久的安全依靠不安全感作为基础,不安全感迫使人们更加小心谨慎。
在许多人看来,一些国家对绝对安全“狂热追求”,过度的安全政策泛滥成灾。消除所有安全风险的欲望高涨,对安全的过分关注变得有些神经质。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每年花在安全防卫项目上的开支十分庞大。市场上针对各种风险的安全防护应有尽有,这些安全防护手段被大规模地商品化。
还有人认为,当今世界越发险恶,任何确保安全的措施都十分必要。社会如此在意安全和防卫,是因为别无他法。安全措施的增加,是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回应。
面对这些观点,我们需要首先回答这些问题:无论在局部地区还是全球范围,人们都如此强调安全。人类是如何步入目前“不安全”境地的?为何个体和群体对安全和保护有无尽的渴望,想方设法确认自己的安全?只有我们的时代这样吗?我们处于历史上独特的“安全时代”还是“焦虑时代”?是否因为全球化、多极化、自由化或者科技进步,让我们丧失了确定感,不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处理和预测周围的事态?
无论争论的结果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生活中任何程度的安全措施都不是万能的。否则,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危险——我们会变得掉以轻心、措手不及甚至无能为力。没有一种安全措施离得开权衡风险的警惕和深思熟虑的预见。
无忧无虑,何以得安?#p#分页标题#e#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