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图事业单位 | 2025-11-04
分享
一、单选题
1. 近年来,随着夏季极端高温天气的频发,热射病也从“罕见病例”变成了“新闻常客”。下列关于热射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病因是体内产生的热量超出满足身体的需要
B.是中暑的一种表现,多喝水并休息一下即可缓解
C.热射病患者存在高烧不退的症状,应及时使用乙酰氨基酚类等解热镇痛药物退烧
D.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第二步,A项:热射病的病因并非简单的体内产生热量超出满足身体需要。人体正常情况下会通过多种方式维持体温平衡,而热射病是在特定环境下,如高温高湿,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效。此时,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散热途径受阻,即便体内产热正常,也会造成热量在体内大量蓄积,导致核心体温急剧上升,引发热射病。所以,A项错误。
B项:热射病作为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与普通中暑有着本质区别。普通中暑症状相对较轻,通过常规的多喝水、休息等方式,身体能够逐渐恢复。但热射病病情危急且进展迅速,会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仅靠简单的喝水休息远远无法解决问题,必须及时进行专业的医疗救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B项错误。
C项:热射病患者确实会出现持续高烧的症状,但不能直接使用乙酰氨基酚类等解热镇痛药物来退烧。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来发挥退烧作用,对于热射病引发的高热效果不佳,而且使用后可能会掩盖病情,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所以,C项错误。
D项: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高温高湿环境里,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变得极为困难。而高强度体力活动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产生大量热量。当散热困难与产热剧增同时出现时,人体体温会迅速上升,大大增加了热射病的发病几率。所以,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2. 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宜采取的是:
A.鼓励群众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
B.修路时统筹考虑田地、林地、河湖等资源节约利用
C.呼吁群众不要网上购物,减少快递包裹数量
D.关停超深越界开采的煤窑、矿山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其他生活常识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C项:网上购物作为现代商业的重要模式,虽带来快递包裹数量增加的问题,但它革新了传统购物模式。消费者无需频繁乘坐交通工具前往实体店购物,大大减少了交通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同时,现代物流行业也在不断探索绿色转型,如采用电动运输车辆、优化配送路线等。单纯呼吁群众不网购,不仅违背现代消费趋势,还忽视了电商和物流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潜力,无法真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C项错误,当选。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新能源汽车采用新型能源,如电力、氢能等,可大幅降低传统燃油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意义重大;节能家电运用先进节能技术,在满足人们日常使用需求的同时,减少了电力的消耗,这都高度契合绿色低碳理念,有力推动了生产与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A项正确,排除。
B项:修路过程中充分考虑田地、林地、河湖等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从源头上避免因工程建设对各类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与浪费。通过合理规划路线、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能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B项正确,排除。
D项:超深越界开采的煤窑、矿山存在诸多危害,过度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破坏地质结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关停此类非法开采点,能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符合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要求。D项正确,排除。
3.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是在轨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以下关于暗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暗物质既不能吸收光,也不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无法同电磁力作用
B.暗物质既能吸收光,也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无法同电磁力作用
C.暗物质不能吸收光,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同电磁力作用
D.暗物质能吸收光,不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无法电磁力作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
第二步,暗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它本质上无法吸收光线,自身也不会发光,同时也不能反射其他光线。更为关键的是,暗物质与电磁力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的基于电磁相互作用的观测手段下,暗物质几乎是“隐形”的。科学家正是基于对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仅靠可见物质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从而推测出暗物质的存在,其通过引力效应影响着周围物质的运动。A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暗物质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它不具备吸收光、自身发光以及反射其他光的能力,并且与电磁力毫无相互作用。而该项中描述暗物质“既能吸收光,也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这与暗物质的真实性质严重相悖。暗物质的难以探测性正是源于其与电磁力的这种“绝缘”特性。B项错误,排除。
C项:暗物质既不能吸收光,也不具备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的能力,并且不会与电磁力产生相互作用。该项中“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同电磁力作用”的表述完全错误。暗物质在电磁学范畴内表现得极为“安静”,主要通过引力效应在宇宙中发挥作用,影响着星系等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C项错误,排除。
D项:暗物质既不能吸收光,也不能自身发光和反射其他光,同时无法与电磁力发生相互作用。该项中“能吸收光”以及“无法电磁力作用”这种表述不仅错误,而且“无法电磁力作用”的表述也不规范、不准确。暗物质与电磁力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是暗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D项错误,排除。
4. 碱土地由于PH高钠离子高导致土地板结、养分缺失、作物减产,碱土地是由( )累积造成的。
A.碳酸盐
B.磷酸盐
C.硝酸盐
D.硫酸盐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化学常识。
第二步,A项:首先,碳酸盐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像常见的碳酸钠等,在土壤的水溶液环境中,碳酸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反应,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从而使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增大,导致土壤pH值升高,呈现碱性。而且,钠离子在土壤中大量存在时,会破坏土壤颗粒之间的结构,使得土壤颗粒相互黏结,造成土壤板结。这种板结状态阻碍了土壤中空气的流通以及水分和养分的正常传输,进而导致养分缺失,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最终致使作物减产。所以,碱土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碳酸盐的累积。A项正确,当选。
B项:磷酸盐包含磷酸根离子,不同的磷酸盐其化学性质有差异。例如磷酸钙等,在土壤环境中,它主要是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磷肥的来源。其在土壤中的水解等反应不会大量增加土壤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也就不会显著提升土壤的pH值,更不会导致钠离子大量累积,所以不会造成土壤碱化以及板结等碱土地的特征。B项错误,排除。
C项:硝酸盐含有硝酸根离子,像硝酸钠、硝酸钾等,在土壤中它们主要是为植物提供氮元素,促进植物叶片的生长。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反应过程,不会使土壤的pH值升高,也不会引起钠离子在土壤中的大量累积,与碱土地形成的关键因素无关。C项错误 ,排除。
D项:硫酸盐含有硫酸根离子,例如硫酸钠、硫酸钙等。不同的硫酸盐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们不会直接促使土壤的pH值大幅升高,也不会导致钠离子大量累积,无法引发碱土地形成的一系列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用于改良碱性土壤。D项错误,排除。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碱土地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碳酸盐累积是关键因素之一。碱性土壤的特性除了pH值高、钠离子含量高外,还表现为土壤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等,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改良碱土地的措施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冲洗盐分、施用改良剂等,还可以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质量,为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5.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他由此设计了()成功证实了他的推测。
A.风筝实验
B.钟摆实验
C.油滴实验
D.扭秤实验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成就知识。
第二步:1752年,富兰克林进行了意义重大的风筝实验。在雷雨交加的天气里,他将系有金属钥匙的风筝放飞到空中,风筝线连接着绝缘体。当雷电发生时,电荷顺着风筝线传导至金属钥匙,进而被引导到地面。这一过程清晰地证实了闪电属于一种放电现象,为后续避雷针的发明奠定了坚实基础。A项正确,当选。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钟摆实验主要是由伽利略开展的,重点在于探究摆动的周期性与等时性规律。该实验围绕物体摆动特性展开,和富兰克林所关注的闪电是否为放电现象毫无关联,与避雷针发明的思路和背景也不相关。B项错误,排除。
C项:密立根进行的油滴实验,核心目的是精确测定电子的电荷量。实验通过观察带电油滴在电场中的运动状态来实现这一目标,和闪电的放电本质以及避雷针的发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C项错误,排除。
D项:卡文迪许设计的扭秤实验,主要是为了测量万有引力常数。此实验聚焦于物体间的引力作用,与富兰克林对闪电的研究以及避雷针的发明不存在直接关联。D项错误,排除。
二、多选题
6. 下列属于有色金属的有( )。
A.铜
B.铅
C.锰
D.锌
【答案】A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化学常识知识。
第二步,A项:铜作为有色金属,其特性十分显著。它拥有出色的导电性,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电气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从日常的电线电缆到复杂的电子电路,铜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它还具备良好的导热性,在一些需要高效散热的设备中也有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铜可用于制造装饰部件等;在制造行业,能用于生产各种零部件。基于这些特性与应用,铜无疑属于有色金属。A项正确。
B项:铅具有密度大、硬度低的特点。在蓄电池领域,铅是制造电极的关键材料,为众多设备提供电力存储支持。在电缆方面,它可作为护套材料,保护电缆内部结构。在化工领域,铅的抗腐蚀性使其能用于一些特殊环境的容器制造等。这些广泛的应用源于其有色金属的属性,所以铅属于有色金属。B项正确。
D项:锌的突出特点是良好的抗腐蚀性,这一特性使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镀锌工艺中,通过在其他金属表面覆盖锌层,能有效防止金属生锈腐蚀,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在合金制造方面,锌与其他金属混合能制成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材料。基于这些应用与特性,锌属于有色金属。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C项:锰主要用于钢铁工业,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能极大地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它是黑色金属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属于有色金属范畴。黑色金属主要指铁、铬、锰及其合金,锰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锰不属于有色金属。C项错误。
7. 以下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是:
A.破坏生态平衡
B.没有天敌排挤本地物种
C.基因污染
D.传播疾病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
第二步,A项: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平衡破坏显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相对稳定的整体,各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当外来物种进入后,由于其在新环境中可能没有有效的制约因素,比如缺乏天敌,就会快速繁殖。它们会大量消耗资源,像争夺本地物种的食物、空间等。例如薇甘菊,它生长速度极快,会攀援缠绕在其他植物上,遮挡阳光,致使大量本地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和功能,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A项正确。
B项:外来物种因没有天敌而具备排挤本地物种的能力。在其原生地,有各种因素限制其种群数量,但到了新环境,没有了这些制约。它们凭借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与本地物种竞争生态位。以福寿螺为例,它食量大,繁殖速度惊人,会大量啃食水稻等农作物以及水生植物,抢占了本地螺类等生物的生存资源,使得本地物种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数量不断减少。B项正确。
C项:外来物种入侵存在导致基因污染的风险。当外来物种与本地近缘物种杂交后,会使本地物种的基因库混入外来基因。这可能改变本地物种原有的遗传特性,影响其遗传稳定性。比如一些外来的转基因作物,如果与野生近缘种杂交,可能会使转基因漂移到野生种群中,改变野生植物的基因组成,影响其进化方向,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具有难以预测后果的新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威胁。C项正确。
D项:外来物种的确可能传播疾病。许多外来物种本身就是病原体或寄生虫的携带者。它们进入新环境后,会将这些有害生物传播给本地物种和人类。像非洲大蜗牛,它是许多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可传播结核病、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和本地生物健康都构成严重威胁。一旦这些疾病在新环境中传播开来,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疫情,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D选项
8. 下列关于中国科学家表述正确的:
A.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B.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C.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D.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成就知识。
第二步,A项:南仁东是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1951 年 6 月 24 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满族。他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于天文事业,担任 FAST 工程首席科学家与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天眼——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得以建成。这一伟大工程使我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领先于世界水平。南仁东凭借其卓越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A 项正确。
B项: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还积极投身实践,参与中国导弹和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他的努力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进程大幅提前,至少推进了 20 年,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等多个称号。B 项正确。
C项: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袁隆平深知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怀揣着让人们远离饥饿的梦想,经过无数次试验和研究,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成果不仅极大提高了我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更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而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C 项正确。
D项: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一系列基础且关键的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完整的设想。他的智慧和努力推动了我国氢弹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因此被赞誉为“中国氢弹之父”。D 项正确。
因此,选择 ABCD 选项。
三、判断题
9. 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是通过水分子振动产生热能。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
第二步,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是基于微波与食物中水分子的特殊作用机制。微波是一种特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微波炉常用的微波频率为2.45千兆赫兹。水分子具有独特的极性结构,其一端显正电,另一端显负电。当微波炉发射的微波进入食物时,微波的电场会不断变化。在变化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试图跟随电场方向快速转动和振动。由于微波频率很高,水分子的这种振动极其迅速。在快速振动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相互摩擦、碰撞,这种分子间的摩擦和碰撞就会产生热能。而且,这种热能不是从食物表面逐渐向内传递,而是在食物内部众多水分子所在之处同时产生,使得食物能够快速被加热。例如,我们加热一杯水,水分子在微波作用下迅速振动生热,整杯水很快就热了。不同食物由于含水量不同,加热效果会有差异。含水量高的食物,有更多的水分子参与振动生热过程,加热就更快更均匀;而含水量低的食物,参与振动生热的水分子相对较少,加热效率就低。此外,微波对食物的加热并非完全均匀,这是因为微波在食物内部的传播和分布并非绝对均匀,可能会导致部分区域水分子振动更剧烈,生热更多,而部分区域相对较弱。但总体而言,通过水分子在微波作用下的振动产生热能是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根本原理,所以题干表述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微波炉加热原理中,除了水分子,其他一些极性分子如部分有机化合物分子也能在微波作用下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和生热现象,但由于其在食物中的含量以及对微波响应程度不如水分子,所以加热效果以水分子最为显著。同时,非极性分子如常见的油脂类物质,对微波吸收很少,几乎不参与微波引发的振动生热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油脂类食物在微波炉中加热效果不佳。而且,由于微波的特性,在使用微波炉时,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因为金属会反射微波,一方面可能造成微波能量无法有效作用于食物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反射的微波可能损坏微波炉内部元件,甚至引发危险。
10.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气体中快。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常识。
第二步,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紧密相连。介质的密度以及弹性等属性对声音传播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固体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大的弹性模量,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强大。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声源的振动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在分子间传递,能量损耗相对较少,所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通常较快。例如钢铁,其内部结构紧密,声音在其中传播时,分子振动传递迅速,传播速度可达数千米每秒
液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液体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一些,相互作用相对较弱。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时,分子振动传递过程中会有一定能量损失,导致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慢。以水为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明显低于在钢铁等固体中,但相较于气体仍快很。气体分子间距离极大,分子间作用力微弱。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分子振动传递困难,能量损失严重,传播速度最慢。如在常温常压下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从普遍规律来讲,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确实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这是基于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符合物理科学的认知。所以题干描述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声音传播速度除受介质种类影响外,介质的温度、压力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作用。在气体介质中,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声音传播时分子振动传递更迅速,传播速度加快。例如在高温环境下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会比低温时快。在液体介质中,温度变化对密度和弹性等性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声音传播速度,不过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液体表现各异。对于固体介质,晶体结构、内部缺陷等因素会改变其弹性等性质,从而使声音传播速度有所不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