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图事业单位 | 2025-09-05
分享
一、碳市场基本概念与原理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并获得收益。
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政府设定减排目标并向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企业之间可以自由交易这些配额,从而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碳市场体系结构与组成
全国碳市场由两个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市场组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
强制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为具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义务的高排放企业,由政府向这些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并规定企业强制履约责任。目前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旨在鼓励其他排放主体自主自愿采取额外减排行动,获取相应的减排收益。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两个市场实现了互联互通。
核心交易产品与机制
(一)交易产品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碳排放配额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目前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并免费发放,企业需在履约期内完成配额清缴,否则需购买额外配额或减排量抵消超额排放。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指企业通过植树造林、光伏风电、甲烷回收等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国家主管部门核证后,可用于抵消重点排放单位部分碳排放配额(通常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配额的5%)。
(二)交易机制
交易平台: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交易时间与A股市场一致(每周一至周五9:30-11:30、13:00-15:00,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易方式:
1.挂牌协议交易: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平台挂出报价,达成协议后成交,适用于小额交易。2.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交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时,买卖双方通过协商达成交易,需向交易所提交成交申报。
配额清缴:重点排放单位需在每年年底前,完成上一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清缴(即提交与实际排放量相等的配额),未按时足额清缴将面临罚款、限制生产等处罚(罚款金额通常为超额排放量乘以市场均价的2-3倍)。
全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2017年底,中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截至2025年7月15日,中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73亿吨,累计成交额462.49亿元。
五、全国碳市场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定价机制”,将全国碳市场作为“双碳”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025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六、与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其他概念
碳达峰(Peak Carbon):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进入下降阶段。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重点行业如电力、钢铁、建材、交通等的减排行动对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通过减排、碳汇等方式抵消全部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我国目标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路径包括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碳汇增汇等。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森林、草原、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林业碳汇项目可申请CCER,进入碳市场交易。例如,1公顷森林年吸收约10吨CO₂,可开发为碳汇项目。
碳金融(Carbon Finance):围绕碳市场的金融创新,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碳质押融资,碳基金等。碳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减排成本。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指个人、企业或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可应用于企业碳核算、产品碳标签(如“低碳认证”)等方面。
碳关税(Carbon Border Tax):指对高碳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以平衡国内外碳成本差异。欧盟已实施 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我国未来可能推出类似政策,这将使高碳出口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
ESG(环境、社会、治理):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碳管理是ESG的核心议题之一。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ESG表现,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
【练习-1】关于全国碳市场的核心交易产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排放配额(CEA)需企业通过自愿减排项目获取,不可由政府分配
B.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无限制替代碳排放配额用于清缴
C. 目前碳排放配额主要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且以免费发放为主
D. 碳足迹可直接作为交易产品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流通
【答案】C
【解析】A项:碳排放配额(CEA)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的额度。A项错误。
B项:CCER用于抵消配额时通常比例不超过应清缴配额的5%,不可无限制替代。B项错误。
C项:目前碳排放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且免费发放。C项正确。
D项: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指标,并非交易产品。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C选项。
【练习-2】依据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及发展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025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B. 全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组成,其中强制碳市场目前已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C. 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将面临罚款,罚款金额通常为超额排放量乘以市场均价的5-10倍
D. 碳金融产品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碳质押融资等,其发展有助于提高碳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减排成本
【答案】C
【解析】A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025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A项正确。
B项:全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并且,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已在2025年纳入强制碳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B项正确。
C项: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四条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未按照规定清缴碳排放配额的,“处未清缴的碳排放配额清缴时限前1个月市场交易平均成交价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罚款的计算基准是未清缴的配额量,而非“超额排放量”。C项错误。
D项:《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要稳慎探索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并规范发展碳质押等融资类工具。这些碳金融工具能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管理碳价波动风险,从而有助于降低减排成本。D项正确。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C选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