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单选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事业单位招聘网_事业编考试_国企招聘网-华图事业单位-华图事业单位
山西

单选题: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华图教育 | 2021-01-17

分享

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为恶

B.本质是善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朱熹“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意在强调人性的不足,是在强调本善习远(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D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人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与题干“宋明理学家的新认识”不符。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B项:人性本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与题干“宋明理学家的新认识”不符。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非善非恶是佛教观点。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无善无恶。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考点

人文科技

人文历史

文化常识

延伸阅读

Back-top

全部考试

copyright ©2006-2024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