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间有味是清欢——关于苏轼不可不知的热知识事业单位招聘网_事业编考试_国企招聘网-华图事业单位-华图事业单位

人间有味是清欢——关于苏轼不可不知的热知识

华图教育 | 2020-07-03

分享

领取最新备考资料

人间有味是清欢——关于苏轼不可不知的热知识由华图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提供,更多关于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的内容,请关注华图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以寥寥几笔,刻画出了苏轼的人生轨迹和多面性格魅力。关于苏轼的常考热知识你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

二、人物生平

家庭环境: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的弟弟是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朱德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得欧阳修赏识。欧阳修称赞其:“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徙知徐州:苏轼在徐州期间,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与弟弟苏辙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到任后给皇帝写信谢恩。因信中有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措辞,被新党大做文章,说他“愚弄朝廷,谤讪新政”“讽刺政府,莽撞无礼”。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到偏远的黄州(湖北黄冈)做一个小小的武将。

被贬黄州: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最好的书法《寒食帖》也写在黄州的凄风苦雨里。公务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自求外调: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二任杭州: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横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供米,做厚粥和汤药,分派医生,救活了很多人。又疏浚河道以通航;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修复六井,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p#分页标题#e#

流落儋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至惠州(今广东惠州)。苏轼在惠州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宋朝时儋州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原始森林、有毒瘴气比比皆是。据儋州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不遗余力。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身逝常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三、艺术成就

1. 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诗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在苏轼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 文

苏轼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苏轼主张文风自然平易,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在各体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特色。代表作:《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指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代表人物:欧阳修、苏轼。

4. 画

苏轼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流传至今的苏轼画作十分稀少。一般认为,目前仅有两幅,一幅是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一幅是《枯木怪石图》。#p#分页标题#e#

《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

5.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四、轶事典故

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后赤壁赋》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有《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美文。

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进京应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欧阳修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佛寺趣事: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美食家苏轼: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很感谢苏轼。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例题

1. (单选题)苏轼带给词的新变之一是( )

A. 词题和词前小序

B. 不谐词律

C. 抒情性

D. 慢词长调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2. (单选题)苏轼词作《南乡子·集句》中有“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一句词中包含了哪两位诗人的诗句( )#p#分页标题#e#

A. 杜甫、李商隐

B. 白居易、杜牧

C. 杜牧、李商隐

D. 白居易、杜甫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意思是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反思内心。相思之苦,心如寒灰。“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一寸相思一寸灰”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3. (单选题)“苏门四学士”与( )合称“苏门六君子”。

A. 张耒、陈师道

B. 陈师道、李廌

C. 晁补之、张耒

D. 秦观、李廌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门六学士,也称为苏门六君子,是指: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苏门六学士是在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延伸阅读

Back-top

全部考试

copyright ©2006-2024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