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北华图 | 2016-07-21
分享
宜家“召回门”事件
新闻概述:
宜家公司摊上事了,不仅因为部分家具出现了安全隐患,而且召回范围有所不同,包括北美地区,却没有中国市场。“召回门”迅速成为关注热点,“为什么差别对待”“保护消费者的标准为何不同”“在售问题家具,谁来担责”……这些质疑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声声捍卫,也是对产品标准细化的呼吁。
评论一:家具有标准,生命无差异
为什么“夺命抽屉柜”在中国没有被召回?宜家公司的理由大致有两条:其一,从事故统计来看,中国市场上没有收到过此类产品造成伤害事故的案例;其二,相关产品符合中国的国家标准。换言之,宜家在中国市场上出售的该系列产品是达标且安全的。问题是,同样的安全风险,为何在不同地方呈现出了不同结果?到底是双重标准还是内外有别?
有理由和解释未必就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不能因为没有造成安全事故的案例而可以忽视其中的风险,更不能明知有隐患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与美国编号为ASTMF2057—14的衣物储藏单元标准安全细则相比,中国国家标准确实有所不同,这当然是对国家标准进行相应调整的一次警醒。不过,保证家具安全稳妥地固定到墙上,从真正保护消费者安全来考虑,也应该超越某一特定的标准要求。
其实,类似的“内外有别”不只宜家一家。大金空调召回存在起火、冒烟事故隐患的家用空调和空气净化器产品时,宣称参与检修的产品未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日本的夏普、三洋电机等品牌在召回缺陷洗衣机时,都“略过”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屡屡与“召回”擦肩而过,这不是第一次,或许也不是很后一次。所谓“一个巴掌拍不下”,除了生产企业的单方面理由外,中国市场、中国标准、中国监管的提升与强化,也要同步。
家具有标准,生命无差别。宜家公司的说法不管是否有理,不管是否真正符合现实情况,对地域性的差别对待,本身就透出对消费者权益的轻视、对消费者生命的漠视。更重要的是,有媒体发现家具说明书里有将柜子钉在墙上的要求,并提供了相应配件,但生产企业在安全性和风险性的说明和提示上存在缺失,让“避险条件”成了摆设。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在安全控制上做哪些工作、应该在隐患排查上有哪些努力,都拷问着一个企业的担当、诚信和良心。毕竟,宜家公司才是真正履行企业质量安全责任的主体。
这是一个权益时代,更是一个法治时代。不管是跨国的商业纠纷,还是全球知名的产品问题,只要对生命财产安全有威胁,就应该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宜家的“夺命抽屉柜”,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包括质检部门在内的有关方也理应核查实情,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框架内,切实保障好消费者的权益。只有在法律层面上提高经营者违法的成本,才能降低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可能。
生命健康权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应得到平等、无差别的保护。安全召回事件是一次企业危机事件,更是“危中有机”,它容易中伤一个品牌,也是一个品牌重新博取消费者信赖的契机。产品质量没有十足的完美,但企业不能只打小算盘,应该以长远眼光、真诚姿态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评论二:要责问宜家,更要提升我们的标准
每个周末,宜家商场总能看到“瘫睡”在床垫沙发上的人群——是的,宜家从不缺流连忘返的顾客,但并非就可高枕无忧。对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而言,竞争只在不断加剧。一方面,即使是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也开始通过海淘等方式接触国际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国内供给侧改革正在逐步推动高质量产品的供给,国货更有野心。正因此,尽管宜家对于问题抽屉柜做了进一步表态,但国内消费者包括地方消费者协会依然存在情绪“反弹”。跨国企业如果无法看到这种消费观念与消费态度上的微妙变化,只沉浸在对“抛个果核都能长树”时代的追忆中,恐怕很快就会明白那句“出来混总要付出代价”的中国话所讲的道理。
当然,他人如何待己,往往是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镜像。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妨检视自身。客观说国内尚不健全的召回制度,仍有差距的产品质量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消费者维权;显得软弱的执法力度,过于低廉的违法成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宽容”外企责任。这次宜家的“看人下菜碟”,也部分是因为国标与美标有落差。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项针对衣物储存类家具标准,使得宜家不得不向其安全性能规范作出妥协。从这个角度,对方的“强势”,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对高质量高标准的“无视”。
提升标准,不仅仅只是针对外企的敦促,更是为了唤醒一种更普遍的高水平产品意识。从宜家橱柜的倾覆中,我们是否应该同样意识到:缺少了更高水准的标准,国内的产品自然也可能陷入同样的问题?因此,对外企的“穷追猛打”很有必要,但更要认识到,只有我们不断填平质量标准的洼地,才能提升产品质量的基本面,为高水平中国制造的涌现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