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北华图 | 2014-05-14
分享
辩证法
★1. 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 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
(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1 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意义:从“暂时性的方面去理解”一切事物;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现象和本质原理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意义:
2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对立,说明了科学的必要性,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现象把握本质
3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的可能性。
4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反复实践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原理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
1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3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4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意义:
理论上要坚持承认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的辩证决定论,反对否认其客观普遍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和否定其复杂性的机械决定论;实践上一要承认因果联系是科学认识的前提,不断地发展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任务;二、研究因果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觉性和调控性,少犯错误,并与预测未来。
#p#副标题#e#
可能和现实原理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意义:
1 一切工作要从现实出发,立足现实。
2 对可能性做出全面的分析,不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力争好的可能变为现实,防止环的可能变为现实,从很坏处着想,向很好处努力,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3 根据实践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有利于主体需要和社会进步的、抽象的可能变为现实的可能,集中力量办那些有实现可能的事情,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精确规定行动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加速这一转化的过程。
量变质变规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发展过程,经由量变到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事物度的突破,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这就是量变质变的基本内容。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意义:
理论意义: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只承认质变,反对量变,认为质变可以凭空突然发生,这是“激变论”的观点,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则是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这两种形而上学片面性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党的很高纲领和很低纲领,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辩证统一起来,邓小平关于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质变量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当机立断”
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p#副标题#e#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第三个阶段在更高级的基础上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形式、特征,因而呈现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从内容上看它说明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运动。从形式上看,则是螺旋上升或波浪前进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原因:
1 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即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
2 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
3 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意义: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时曲折的”“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等是否定之否定的具体运用
★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和作用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
#p#副标题#e#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
1 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
2 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树立从总理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实践: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同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及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都运用这一原理。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方法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应用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出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方面是出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2) 重点论就是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p#副标题#e#
★5.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2)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意义:
1 着重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认识必然性才能有自由。
2 充分认识和估计必然性及其作用
3 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