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台湾网 | 2013-07-29
分享
2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官员向媒体透露,乳业兼并重组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已制定完成,细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建设大型乳企也将是政策重点。据悉,这是继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进一步的细化落实的文件。业内人士认为,该细则实施后,将会使国内现有的乳企大规模被淘汰,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市场可能将留下五六十家大型乳企。(7月24日《南方日报》)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门槛较低,导致乳制品企业数量较多,除了蒙牛、伊利、光明等行业巨头之外,各地还有大量小乳制品企业。尤其是在液态奶领域,竞争相当激烈,此起披伏的价格战和广告战,既消耗了乳制品企业的大量不必要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了行业整体利润,导致国产奶粉问题丛生,结果在与洋奶粉的竞争中一蹶不振。从这个角度说,进行乳业重组,确实可以消除很多问题,至少能提升乳制品企业的利润,但是并不是国产奶粉的救赎之路,更不是唯一之路,相反有可能沦为单纯的乳制品企业规模扩张游戏。
包括国产奶粉从业者和主管部门在内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民族奶粉在与洋奶粉的竞争和战斗中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主要原因不是国产额乳制品企业数量太多,民族乳业规模太小,无力与洋奶粉竞争。而是因为民族奶粉不分大小,不管是像蒙牛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是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小乳业企业,在奶粉质量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多次发生奶粉安全事故,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失去了信心和信任,迫使一些人不得不依赖洋奶粉,哪怕是贴牌的洋奶粉,在心理上也觉得比国产奶粉更安全。仅从这一点而言,要抗衡洋奶粉的进攻,提高民族奶粉的竞争力,关键不是片面的扩大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规模,进行单方面的规模扩张,而是职能部门加强对乳业的监管,倒逼民族乳制品企业提高奶粉质量,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心。如果消费者的信心不赢回,空有企业规模的增长毫无意义,因为消费者仍然会选择用脚投票,宁可支持昂贵的洋奶粉,也不购买廉价不可靠的民族奶粉。
事实上在民族奶粉领域,重组从来都不是新鲜问题,当年三聚氰胺爆发之后,民族乳业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组。但是,教训非常深刻,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乳业格局,相反拖累了不少规模扩张的民族乳业。比如三元兼并三鹿,结果三鹿成为三元毒药,而自2002年就开始走上扩张兼并道路的新希望干脆退出了乳业。从这个角度说,面对乳业重组,消费者不必担心形成垄断寡头,会提高乳制品价格,相反乳制品企业自身要慎重,不管是兼并重组,一定要坚持市场原则,不要在政策的诱惑之下,片面走上规模扩张道路,让乳业重组沦为规模扩张游戏,结果拖累自己。
总之,不管是洋奶粉,还是民族奶粉,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规模,而是奶粉质量。只有庞大规模,没有安全奶粉,倒下只是时间问题。相反,没有庞大规模,但是有安全可靠奶粉,强大起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延伸阅读